ky官方网站

属性统一 排列结构

来源:氯化氢检测器    发布时间:2023-12-16 20:41:43

  栏目改版之后比以往增加了四倍到五倍的表演量,与以往一对一主持人与嘉宾访谈不同的是,现在做客《乡约》的嘉宾以一人为主,更注重展现访谈现场当地最普通农民的风采,平均一期节目要有二十多人接受主持人访谈。栏目所承载的内容比以前丰富了好多,但是如何有有条有理的排列是以往三倍到四倍的表演,这是一门学问!

  《锡伯老家》是栏目改版之后,我做的第一期节目,节目是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录制的,这里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因为这儿的锡伯族依然保留着说锡伯话,写锡伯字的传统。锡伯族号称是射箭民族,骑马、摔跤、射箭样样精通,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去问问,清朝的时候就是靠着手上的弓箭,在伊犁河抵挡了沙俄数万铁骑的进攻。弓箭、摔跤、骑马再加上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31个民族,经过前期采访最终落实在稿子里的文艺表演有13个,除了主嘉宾,上场接受媒体采访的人数有31个;面对如此繁杂的表演和众多的嘉宾,该怎样排列文稿结构呢?这是录制节目之前摆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问题。

  5月底去新疆前,文稿上过一次策划会,按照多才多艺的察布查尔人、个人故事、特色物产、解决困难四大属性经过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可在录制现场的前一天晚上,制片人肖老师再一次审看文稿,感觉这四大属性依旧不能清楚的涵盖所有的表演项目,例如现场设计当地一个女演员和主持人对戏,完后就是现场展示当地特色的牛羊肉加工行业,不仅气场变换的太快,而且两个表演都归在一个大的属性特色物产下面显得不伦不类。全篇文稿,制片人在审看过后,决定马上按照多才多艺的察布查尔人、可爱的人。工作生活难上加难、解决难题和消失的传统五大部分来排列结构,这里尤其值得一说的就是最后一部分消失的传统,按照栏目策划规范的要求,最后的一部分要有一个话题点让大家辩论甚至产生出争论的效果。根据设计把是否应该传承民族文化当作了本部分的话题点。可原先的稿子在讨论这部分之前的最后一个表演是展示锡伯族的农家乐,谈完农家乐之后过渡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讨论中了。这样过渡显得生硬,会使得观众觉得有跳得感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象哎,正聊着世界和平的问题呢,怎么突然转到了如何饲养良种猪了。而制片人肖老师对文稿最后一部分的设计是把原先划分为解决困难和特色物产的萨满舞和锡伯族弓箭制作统一归类到消失的传统来,最后引出是否应该传承民族文化。文稿经过这样的排列就会让人觉得很顺,很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虽然是按照不同的主题对节目进行块状的划分,但是不同的主题之间的承接的很自然,节目一气呵成。解决了该怎样排列文稿结构的难题,其他的在策划节目中所遇到的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

  首先是不要忽视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话题,这种错误之前自己犯过,在策划《野人回村》时,嘉宾名叫张四一,看名字就觉得很有趣,本应该成为一个话题点放大,可自己却完全忽视了这一点。同样的错误自己还是犯了第二次,《锡伯老家》这期节目是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民族风情园,这个园子有一个15米高的锡伯族民族英雄土伯特的青铜雕像,可在策划稿子时,自己却完全忽略了这本应该甚至作为现场第一个话题的点,没有新闻敏感,直接会导致自己在今后的采访中失去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错不过三,采访中必须要时刻保持敏感,不能忽略任何有价值的话题点。

  其次是统筹。栏目改版了,涉及的采访量是以前的好多倍。如果有统筹意识,尽量让当地的宣传部配合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比如说现场有个环节是上锡伯族的民族菜肴。制片人就安排给了当地宣传部的一个干事,仔细的对他叮嘱了栏目的要求。最终这个干事非常负责任的完成了这个工作。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在节目录制现场的前一天制片人决定调整文稿的结构,当时我觉得时间已经特别紧张了,制片人就叫了随行的编导张珊珊和我还有制片人一起调整,一人一部分,本预计要一晚上才能干完的活,经过这样的统筹分配,两个小时就干完了。有了统筹的意识,尽量利用能利用的力量,效果也会是事半功倍。

  锡伯族,是这期节目的主角!据统计,全国共有锡伯族十九万人,大多生活在东北沈阳一带,可为何只有2万多人的新疆察布查尔能成为全国唯一的锡伯字自治县,这说来可就话长了。话说清朝乾隆年间沙俄来犯,乾隆调了1081个八旗精锐锡伯族人驻防伊犁河南岸,这支精锐骁勇骠悍善骑善射,三年打退了沙俄58次进攻,这1081人在当地生息繁衍再也没有回来,如今的察布查尔作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有2万多锡伯族人,是我国锡伯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就是当年那只铁骑的后裔!自古以来锡伯族人刀光剑影何等自信?乾隆皇帝答应锡伯族人去新疆戍边20年就回来,可270多年过去了,这支锡伯族人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察布查尔这一个地区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传统。由于锡伯文和满文同宗同种,现在全国有1200多万的满族人,会说满文,识满语的屈指可数,所以现在研究满文的很多人都会千里迢迢的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研究满族的历史。说到这语言,锡伯族是天生的语言家,这里的人们至少会说三种语言,汉语、锡伯语、尔语。上世纪70年代故宫的翻译全部都是从察布查尔过去的锡伯族人。察布查尔是中国唯一一个还在集中使用锡伯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地区,新中国建立伊始,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承锡伯族文化的政策,可据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竟遭到了锡伯族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也很现实和具有说服力!他们说当他们的孩子在学锡伯语的时候,内地的孩子学的是英语、钢琴。孩子们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现在的锡伯语全国只有2万多人会,过了伊犁河北岸就没人会了,使用的范围太少了,学了也白学。可这自然遭到了锡伯族年长的老同志的反对,他们说正是因为使用的人慢慢地少了,才更应该加大的重视的程度,不能因为现实的功利思想就丢弃了民族的宝贵文化。面对这一现实矛盾,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县政府坚决支持传承民族文化,在继续沿袭传承锡伯族文化的政策的同时,从今年开始还要求全县的锡伯族干部必须要进行为期20天锡伯语培训,学习锡伯语、学习锡伯字、学习锡伯族的传统礼节。当然面对现实存在的加重孩子负担这一问题,察布查尔县委县政府正考虑出台政策来减轻锡伯族孩子的负担。

  录《锡伯老家》这期节目是我第一次去新疆,像我这样从来就没去过新疆的内地人,再去之前对新疆有很多的猜想,很憧憬,茫茫的戈壁滩、胡杨林、各种民族的能歌善舞,香喷喷的烤羊肉串。可真正来到了这方水土之后,我发现之前对于新疆的认识很碎片化,这里绿草如茵、瓜果飘香;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有机水稻试验田;这里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当夏天八点,内地的城市都已确定进入夜幕时,新疆依旧是白昼,晚上十一点才慢慢的天黑,和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在一起,真的是会被他们所感染,一见你,甭管认识不认识,就像熟人一样拉着你的手就唱歌跳舞,正是有了他们,才会使得本期节目的内容丰富多彩。新疆真的是一个好地方。

  再说录制节目现场,之前已经反复说过了,这是我第一次录栏目改版之后的节目,因为现场涉及的人员表演是以前好多倍,上道具的时候自己脑子发热,在主持人现场采访的第二部分时,把下面的道具也给全上了,因为《乡约》的现场要求无缝采访,道具上去了就回不来了,这时候全靠制片人肖老师的集中生智,看到了我把道具上错了之后,立刻调整了自己的主持语,才避免了尴尬。这里还要跟主持人肖老师说一下抱歉,这次错误直接引发了前面的策划的一部分没有了效果,有了这次教训之后要引以为戒。